咨询热线:13996388719

您的位置:首页中医国粹国粹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

国粹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

2022-06-24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较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医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成,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现代中医**,针灸已经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同时还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具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镇痛等多重功效。

 

       -望闻问切-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等内容。

 

       中医特点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因为历史因素,本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分别流通。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较早的中药学著作,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成为人类的**需求,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已经日渐引起重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重要的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且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线沟通

ONLINE

咨询电话:

13958155166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