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神经痛飞针疗法
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下神经和第3枕神经痛的总称。广义的枕部是指四对枕神经的分布区,即顶结节以下、两侧耳根后、下倾角水平向后的连线间;狭义的枕部指的就是枕骨的鳞部。枕神经痛是指后枕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疼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常由受凉、潮湿、劳累、不良姿势的睡眠等因素诱发。
06月 24th, 2022 | 中医针灸Read More >
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下神经和第3枕神经痛的总称。广义的枕部是指四对枕神经的分布区,即顶结节以下、两侧耳根后、下倾角水平向后的连线间;狭义的枕部指的就是枕骨的鳞部。枕神经痛是指后枕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疼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常由受凉、潮湿、劳累、不良姿势的睡眠等因素诱发。
腧穴的选取和配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道的针法,源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两本针灸著作。两部著作均成书于朝鲜时代(1392—1910年),具体时间不明确,《舍岩正五行》约是1644~1742年之间形成,《芝山医案》成书于1742年以后。两书作者亦不明确,仅在序文中分别出现作者别号“舍岩”和“芝山”。《舍岩正五行》的书名见于《芝山医案》的序言。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直未被刊行,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直至1970年代。由于历史上两部书总是合在一起抄写,故被误认为是一本著作,称之为《舍岩针法》。
在石器时代,砭石针为主要的针灸工具,如《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中金代郭璞注解“箴石”为可用于治疗痈肿的砭石针,《说文解字》亦云:“砭,以石刺病也。”《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曰:“病生于肉,治疗之以针石。”1963年出土于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枚砭石被认为最早的医用砭石,随后多地均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砭石。除了砭石外,尚有骨针、草木质针也被认为用于疾病的治疗。尽管一些学者不赞同砭石为早期针灸针具,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砭石、草木质针和骨针等为最早的针灸器具,也是针灸的起源。